郑州四中:“三环节”教学努力把课堂变学堂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8-12-1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学校发展实现两次三级跳,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下,大力扭转落后局面,从2005年起连续3年社会满意率在郑州市市属60多所学校中名列前茅,2008年荣获人民满意学校荣誉称号……扬眉吐气的郑州四中人认为,是学校从6年前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让他们尝到了“甜头”。

  “从1996年开始,四中的教育质量连续7年滑坡,情况实在令人揪心。”2002年,校长王中立走马上任不久,焦急的他一边深入课堂调研,一边邀请省市教研室各科教研员为学校的教学“把脉”。不同的专家给出的反馈却是相同的:教学观念落后、方法陈旧、课堂效率不高是教育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,这一答案震撼了一向以拥有名校头衔而自豪的四中人。

  落后了,怎么办?

  思来想去,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教师们开始了向外探寻好经验、好做法的历程。每次考察学习结束的总结会上,大家都畅所欲言。在衡水中学参观学习以后,途经石家庄,老师们感慨万千,讨论到深夜还欲罢不能,这次讨论后来被四中人称为课改路上的“石家庄会议”。

  向外看,落后让四中人痛下决心,通过思考和分析看到的、学来的理论和做法,老师们普遍认为,“诱思探究”理论中“变教为诱,变学为思,以诱达思,促进发展”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倾向,对学校的现状也很有针对性。由此,学校决定参加“诱思探究”课题实验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作出部署,要求人人上课改过关课,组组讲研究课,全校进行研究课大赛;对每一节研究课都要求做到“一课三讨论”,即课前讨论、课后讨论(至少要提出2条意见和建议)、换一个班级讲“对照课”后再讨论,并做好记录。同时,学校工作重心下移,把中层以上干部分到教研组、年级组,全程监督,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。

  “要善于创设情境,放开思想,要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学会。”数学老师李应顺认真体会了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精髓,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思路。“事实证明,学生是好样的!我们应该相信他们,应该解放他们,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‘动’起来。”沸腾的课堂使李应顺更加坚定了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。

  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,经过无数次的研讨与总结,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确定为有本校特色的“探究式三环节”课堂教学模式。所谓“三环节”,就是定向与设问、探究与反馈、解疑与整合。

  定向与设问是一节课的切入点,指的是教师结合课型和学科特点,将教学内容浓缩成几个关键性的问题,创设出突出重点、突破难点的情境。对重、难点知识,教师可适当点拨。探究与反馈是一节课的关键点,指的是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,让学生充分思考、探究、交流、体验,鼓励学生多思、多问并超越教师。教师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,反馈学生主动探究、亲身体验的结果,查漏补缺。解疑与整合是一节课的落脚点,指的是对学生反馈的问题,教师做到有的放矢,有针对性的释疑,最终形成和优化知识的网络与结构。

  “三环节”中,第一个环节解决动力、兴趣问题,第二个环节注重学生的体验、探究和感悟问题,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对问题的反馈矫正,达到课堂教学掌握知识、发展能力、培育品德的目标。

  有了模式,那是不是时时处处都要唯模式是从呢?王中立校长担心模式缚住了老师们改革的手脚,又前瞻性地提出了“有模式但不唯模式”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,坚决杜绝对模式断章取义、生搬硬套。“学校提倡百花齐放和个性张扬,只要反映出的理念是一致的:就是要把‘教’变成‘学’,把‘课堂’变为‘学堂’。”

  为确保“探究式三环节”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,郑州四中又采取了集体备课、同题共享、打破组界构建教研共同体、品课与课后反思、捆绑式平价等各项教研活动,确保每一环节的教学都能落到实处。同时,这些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又无一不体现了对教师成长的关注。“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师去完成。要实现学生的成功,首先要让教师成功。而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合作互助,发挥团队精神”。

  如今的郑州四中在王中立校长的带领下,“要发展,就要不停探索和实践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没有了思想上的羁绊,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,四中人正阔步向前。

  (本报记者 张滢)